省级电网中,湖南、江西、广东、内蒙古西部等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时段将可能出现电力缺口,需采取有序用电措施。
光伏组件回收的常用方法有机械破拆和高温热处理两种光伏组件回收工作仍未在国内引起关注,可能是因为距离第一批报废潮仍有些时日。
回收是必由之路光伏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本身贴着绿色的标签,不但节能减排,更能预防环境污染。在众多光伏组件中,晶硅组件凭借9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光伏产业的主流。据分析,2010年之后,我国光伏产业出现过两次快速增长。麦耀华向《中国科学报》分析,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并确保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组件生产厂商和进口商在组件销售时作为客户向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运营费用,第三方专业机构执行退役光伏组件的拆卸、运输、回收和再利用,并确保满足政府部门对组件回收的标准要求。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长聘副教授何祝兵告诉《中国科学报》。
回收问题应当在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下,由组件生产者和第三方专业回收机构共同来完成。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效率不断提升和组件技术日益革新,使我国光伏装机量保持全球领先。至于未来的下降空间,可能倒不是很大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全球每年装机总容量,产能过剩、利润过低的隐忧必须要重视。10年前整个系统的成本造价接近四五十块钱一瓦,更早的时候是60块钱一瓦,到今年,大概已经做到了3~4块钱一瓦,下降了90%多,这是整个行业努力进取,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成果。再加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规模市场,他作为外资企业,还要去建立深入得下沉渠道,渠道和管理成本很难控制。一个光伏电站最主要的成本,来自g光伏组件和逆变器,占整个电站建设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10年前还要更高。
在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国家,想要靠制造业当上首富,到底有多难?2019年的胡润百富榜,前十名基本被互联网和房地产大佬瓜分,来自制造业的只有前段时间被绑架的何享健老爷子,以及恒瑞制药的孙飘扬、钟慧娟夫妇。一个大型电站投资动辄几个亿,一年做十几二十个项目,就是几十亿砸出去,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压力就比较重了。
光伏逆变器行业,十几年前也是国外企业垄断的,现在华为和阳光电源已经连续几年占据世界第一第二了。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特殊技术和组件,一些德国厂家做得比较好,但一直没有发展成熟,最后也被中国企业参股控股了。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的不可预期和过快退出,给行业带来了不健康的震荡。如果再加上金融杠杆,像买房买车一样有按揭贷款,就更划算了。
前些年台湾也比较强,现在都被挤出前5了,加上台湾,全球前10也几乎都是中国企业。欧洲的土地资源有限,大型电站方面,只有德国荷兰还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国家都比较小。小品牌的生存能力有限,如果质量监管出了问题,过一段时间电站就变成废铁了,老百姓血本无归,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中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迅速做到了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天花板,其实主要优势还是体现在成本低,市场规模大。
炒股鬼才李河君靠抄底尚德建立起2000亿美元的汉能帝国,自称新能源行业的苹果,结果在资金链断裂之后,亲手做空自己,造就了股价几秒钟暴跌50%的奇观。因为行业利润很高,所以更多的企业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大家更得加大投入,通过技术革新来淘汰对手,所以这个行业的技术革新还是比较快的。
全行业数百亿的拖欠,使得融资能力本身就比较差的民营企业现金流非常难看,不堪重负。这两家在10多年前几乎占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产能,现在逐渐被国内企业挤出去,占全世界的产能已经不到15%了。
龙头企业作示范,做大做强之后再带动更多企业进来,形成一定的分散,然后分散之后再集中,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健康过程。没有一个很强势很可靠的品牌,能让老百姓信任,把无良企业挤出去,这是行业现在面临的严重问题。观察者网: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上,很多环节似乎主要是民营企业在主导,分散度也比较高,它们的优势体现在哪?跟行业技术革新快有关吗?对中国其它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金鑫:早期分散度比较高,我觉得是所有国家所有行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未来的成本下降,除了异质结(HJT)、IBC等老技术的低成本改造外,主要是靠产能规模增加,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扩大硅片尺寸。在山东这样光照比较好的地方,每瓦设备每年可以发电1.3度电左右,上网电价是每度0.4元左右,再加上国家补贴接近0.47-0.48元,一年的收益能达到0.6元每瓦,其它的省份大概也能在0.45-0.55元之间。中环的硅料很强,但是在电池片和组件行业就相对较弱了。
如果五、六年之后,建电站的人、卖设备的人都不知道在哪了,企业还存不存在都是问题,那肯定会出问题。光伏行业另一个传奇,32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百亿富豪的彭小峰,在赛维破产后先搞微商,再玩p2p,终于把自己完成了通缉犯。
再加上上能电气、锦浪、古瑞瓦特,这5家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出货量占比超过50%,也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甚至逼迫一些曾经有很强影响力的德国美国企业退出了逆变器市场。企业成本压力大了,对细节质量的控制就会降低。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的价格还没公布,我个人判断它不会低于7块钱一瓦。比如通用、博世都退出了,ABB退出去又重新进来,德国的SMA还能排在第三位,主要是依赖非中国市场。
18年以后,技改力度明显在降低。2016年国家大幅降低了地面电站补贴,逼迫一些企业从大型地面电站向小型电站转变,所以2016-2017年每一年的装机容量都超过存量的总和,17年累计达到50万套,到今年3月份,全国累计装机量达到了大概100万套。19年不再固定补贴额度,变成企业竞价,只有农村的户用小电站还保留了8分钱一度的补贴。治本的办法还是要让电站靠近用电侧。
即使是在华北市场,像山东这样光照很好,收益比较好,电价也比较高的地方,还有一些小品牌,甚至包括个别的大品牌,他们给老百姓宣传的收益率高于实际收益率,存在欺骗老百姓的情况。好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电量还是逐渐能够被充分吸收。
我觉得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依靠这条道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总结下来,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和设备制造工艺上,中国企业都完全不亚于任何的国际厂商,产能上就更不用说了。
无锡尚德的施正荣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个创业5年就成为首富,被白左媒体《卫报》列入拯救地球50人的光伏教父,却也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没技术、骗补贴的恶名。制造环节里面还有逆变器,它占整个光伏系统的成本不到10%,也是比较轻资产的,所以民营企业就比较强。
江西一家光伏公司员工正在检测光伏电池片观察者网: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领先的企业都有哪些,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金鑫:光伏行业里,中国基本上已经占据了全球统治地位。在竞争性的行业里面,像光伏过去这几年,民营企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一些。观察者网:说到户用光伏,现在终端用户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水平,普及程度怎么样?可以大规模用于扶贫和农村发展吗?金鑫:从终端的设备来说,其实户用电站成本已经很低了,大概只有两块钱一瓦。前些年,很多民营组件厂拿电站作为避险资产,现金流好的时候,就投资一些电站,行业风险比较大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电站卖掉,回笼一些资金来过冬。
从市场装机容量来看,这个市场大概是在2016-2017年开始启动,在16年之前,全国户用装机量一共才10万套左右。其实把整个光伏产业链拆开看,民企国企也是各擅胜场。
但问题是储能技术现在并不是特别成熟,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这么大,储能成本都没有革命性的下降。户用市场上,面对终端渠道的集成商以欧洲本地企业为主,但上游产品用的都是中国品牌,外加少数韩国品牌。
所以要想获得兆瓦级(百万瓦)、吉瓦级(十亿瓦)的装机容量,就得占用大量土地。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能量强度,一平方米大概1000瓦,但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大概只有18%左右,也就是说每平方米才180瓦。